“特供酒”再遭嚴打,但白酒擦邊球問題仍難解

特供酒的形式正在變得更“擦邊”,也新增了管理難度。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佈通知,公開向社會徵求關於《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嚴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征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中要求嚴厲打擊“特供”“專供”“內供”黨政機關和軍隊等類似內容的酒類商品。 但記者注意到,現時特供酒的形式正在變得更“擦邊”,也新增了管理難度。

公告中,市場監管總局稱,近期一些不法分子虛假標注或文宣與黨政機關和軍隊有密切關聯的特定名稱、符號、標誌性建築物、官方活動等資訊,制售“特供”“專供”“內供”等假冒偽劣酒類商品。

為了淨化市場環境,徵求意見稿從生產、銷售、餐飲經營、包裝設計、文宣、印刷六大方面出手嚴厲打擊內供酒,並要求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加强檢查,發現違反規定的依法嚴肅查處; 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機關。

特供酒亂象已經是白酒行業面臨的老問題,從2000年之後,隨著白酒市場的逐步繁榮,各種各樣的特供、專供產品在白酒通路中屢見不鮮。 國家有關部門也曾多次發文對特供酒亂象進行打擊,

早在2013年3月,國管局等五部門就聯合下發通知,嚴禁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及所屬行政事業單位使用、自行或授權制售冠以“特供”“專供”等標識的物品。 2022年7月,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等6部門又聯合發佈通告,明確網上網下銷售的“特製”“接待”“內招”以及“軍供”“軍隊特供”等標識、字樣的商品均系非法產品。

但為何特供酒亂象一直未能徹底消除?

白酒專家蔡學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特供酒屢禁不止的背後,表面看是消費者存在著佔便宜與炫耀心理,其實本質上是酒類品質教育的滯後性,以及酒類產品銷售監管法規的漏洞,留下了許多空白市場,給了不法之徒鑽空子的機會,特別是特供酒往往採取非常隱蔽的團購銷售,最近又大量出現在電商通路,而且由於銷售管道隱蔽,難以追溯,所以監管打擊難度較大。 且在民間,特供酒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市場需求,這些都給特供酒的清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在有關部門的持續清理下,特供酒銷售管道變得隱蔽,且不再單純瞄準國家機關組織,部分產品轉走擦邊路線。

記者在部分電商通路看到,部分產品的標籤上寫著特需專供,並明確標注為非賣品,但並未說明特需專供的對象; 還有部分產品標籤使用的是專供國家白酒评审品鑒酒等其他名頭名號。

蔡學飛表示,一些中小白酒品牌打擦邊球的行為又帶來了新問題,比如一些紀念性產品、特供定制產品等擦邊意味濃厚,但是否就能認定為違法違規並不好說。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許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部分特供、專供白酒的做法沒有明確具體特供對象,但依然對消費者形成了某種暗示,也涉嫌構成消費欺詐。